一次偶然,“采风”变“义教”:
5年,9批次,120名大学生,凝聚起万千爱心……
一滴“小雨”,滋润了山村:
校舍变了,寨子变了,孩子变了……
一群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山侗寨的孩子,第一次走出大山,来到桂林。
课本上,“桂林山水甲天下”的名句,他们已熟读了无数遍。今天,山水美景真实呈现在眼前。
今天:2012年12月1日。广西师范大学。
为了这一天,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走进深山,与侗寨孩子们延续了5年的深厚情谊,且还将延续。
为了这一天,广西师大教育发展基金会以“希望常青”游学活动为载体,专门组织了一次“城乡互换”活动,把孩子们从山里接出来,让他们和乡村教师一起感知山外的精彩世界。
“城乡互换”,连接城乡。
5年前,广西师范大学的一群大学生第一次走进深山采风。进山不久,这次采风就变换了主题:义务支教。
随后,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接过义教“接力棒”,源源不断地给山里的孩子们送去知识,送去温暖。
专门为此成立的“小雨滴”义教社,如今已走过了5年——五载“小雨滴”,融汇进三江;爱心成海洋,侗寨大变样。
1 爱心聚雨滴
“我们的能力很小,但滴水可成河、聚河能成海。”
湘、桂、黔交界,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归大屯,一个秀美的侗族村寨。
秀丽的自然风光,淳朴的村风民情,吸引了星空(中国)的同学们前来采风。
2007年夏,2006级美术学专业的同学们刚刚步入大二。在老师的带领下,他们从桂林出发,跋山涉水,到柳州三江侗寨采风。
采风小组就住在寨子里。
上山作画,下河拍摄……一天忙碌下来,师生们不约而同发现了另一主题:当地基础教育仍比较滞后。
屯里惟一的教育点,校舍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老木屋,四面漏风,摇摇欲坠;教室少,老师更少,复式班教学,一堂课只能上十多二十分钟;孩子们没有任何课外读物,因缺乏和外界交流,几乎无人能说普通话……
一双双小眼睛盯着大哥哥大姐姐手中的相机和画笔,脸上写满了对外面世界的胆怯与好奇。
“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呢?”、“如果让他们用画笔描绘他们的童年,他们会画什么?”……大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,聊开了。
“我们得为他们做些什么!”一个声音,从队伍中传了出来。
当晚,大学生们连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最终,利用暑假到这里进行义务支教的想法,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。
“我们的能力很小,但滴水可成河、聚河能成海。”为此,他们专门成立一个义教社,名曰“小雨滴”。
那一夜,就算是“小雨滴”成立的日子。
“也许10多天的义教不能给他们的求学路带来多大的帮助,但我们坚信,和他们的交流和沟通能让他们有所收获。”“小雨滴”义教社第一届负责人胡邦杰说,这一定可以帮助他们在将来的路上走得更远、飞得更高。
2 雨滴润山村
“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的人团结在一起,我们就能给他们需要的温暖!”
然而,义教,远比大学生们想象的要困难。
“我们想做的越多,需要的支持就越大。”当修缮校舍、购置学习用品、派出义教团队等计划提上了日程,亟须解决的问题就越来越多。
于是,一场场“爱心助学义卖募捐”活动出现在大学校园里,出现在桂林市的繁华路段……同学们的画作、手绘石头、手绘T恤、印章等物品,都摆上了义卖台。
“一个人是寒冷,两个人是微温,三个、四个……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的人团结在一起,我们就能给他们需要的温暖!”大学生们自拟的《倡议书》,情真真,意切切。
锲而不舍,百折不挠,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“小雨滴”团队里。
山东小伙丰登就是其一。
“孩子们会好好上课吗?会调皮吗?会接纳我们吗?这里村民的语言我根本听不懂,该怎样交流呢……”尽管队员们预想到无数的困难,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,那就是以诚相待,用心换心。
第一天上课的时候,丰登心里忐忑不安。但他很快发现,孩子们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调皮,每个人都很认真听讲、做笔记。由于欣喜于孩子们的好学,一堂40分钟的课,他不知不觉上了一个半小时。
“孩子们憨厚淳朴、勤奋好学,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热情的问候,尽管有的村民说话我们听不懂,但他们的一个动作、一个表情,都让我们心暖暖的。”2008年,当武成龙接过爱心“接力棒”,成为第二届义教社负责人时,他和同学都有坚定的信念:一定要让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的人关注到山区的孩子们,让孩子们受到更好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的教育!
为此,义教队员们时刻努力着。他们趁摆摊义卖自己的艺术作品之机,宣传山里孩子的刻苦与渴求;同时,一边请求学校及老师的帮助,联络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捐资助学,一边积极创造机会让人们了解山里的孩子。
2011年9月29日,一场由“小雨滴”义教社发起的山区小学生绘画作品展,首次在广西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。画展展出32名山区小学生的绘画作品,展示了乡村孩子的童趣和质朴。
“通过孩子们的绘画作品,不仅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,也让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的人关注到山区的基础教育。”武成龙说,这次活动通过媒体报道后,社会上关注侗寨孩子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。
随着支教规模的扩大,今年暑假,“小雨滴”的支教点从归大屯延伸到独洞乡的归内屯。湖南籍舞蹈专业大三学生刘晓嫦,成为归内屯的负责人。
课后,义教队员们经常包饺子送给屯里的留守儿童。但从教学点到屯里,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,山路有242个拐点。有一次下雨,队员们正在路上,路面泥泞湿滑,大家便手拉手,小心翼翼,碎步挪动,以防滑下山崖。
不管路途多艰辛,无人心灰抱怨。“孩子们的父母基本都外出打工了,很多人是第一次吃到饺子,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,我们也特别高兴!”刘晓嫦说,“没有什么,比这更幸福!”
刘晓嫦所教的班上,有一对姐妹,特别喜欢音乐和舞蹈。但姐妹俩之前从未接触过音乐和舞蹈,刚开始喊口号放音乐,她们茫然不知所措。后来经过刘晓嫦手把手地教,两周后,她们灵巧地跟着音乐节拍跳了起来。一天放学后,姐妹俩找到刘晓嫦恳求:“老师,再教教我们吧!”
点滴汗水,换来的是满满的收获。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,更是让义教队员骄傲不已。
2007年,归大屯的苏惠同学初三毕业。但当时她成绩不理想,加上家庭贫困,就不想继续读书了,打算像村里其他孩子一样外出打工挣钱。
义教社队员知道后,多次对苏惠进行心理开导,回校后还与她保持书信交流,勉励她努力学习,并在生活上资助她。
努力,没有白费。2011年,苏惠以优异成绩考上桂林理工大学,成为小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。
面对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,苏惠激动地说:“是‘小雨滴’,改变了我的命运!”
3 滴水汇海洋
“在公益行动中,大学生们收获了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。”
爱心的“火炬”在传递,信念的“雨露”在升华。
从2007年至今,“小雨滴”义教社已走进归大屯5个年头了。5年的坚守,使得这个深山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5年前,屯里惟一的学校是破旧的老木房;如今通过“小雨滴”牵线,在学校、学院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,一栋两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学楼拔地而起,操场、篮球架、乒乓球台等一应俱全。
5年前,这里的孩子操着夹杂着当地方言的普通话和大学生们艰难地对话;而现在,他们已能够用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与大家交流了。
5年前,村里几乎没有一本课外读物;如今,每一间教室都建起了“乡村读书角”,在方便孩子们阅读的同时,村民也可来借回去看。
5年流水时光,一批大学生毕业离校,另一批大学生便自觉接过“接力棒”。至今,已有9批120多名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,使得“小雨滴”义教从不起眼的小活动成为校级活动,从原来只在归大屯支教发展到归大屯、归内屯两个地点同时开展,从单一的暑期义教到集义卖募捐、支教、科研调查、专业写生实践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,受益学生累计达1000多人次……
对于“小雨滴”支教行动,校方和学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。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仁郭说:“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。在公益行动中,大学生们收获了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。”
对此,如今已是“小雨滴”义教社第5届负责人的丰登深有感触。他说:“‘小雨滴’的坚持与继续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耀,而是为山里孩子的明天不再等待——这,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!”
丰登不能忘记:一天放学后,一个三年级小女孩提着一个塑料袋找到他说:“老师,我们家里只有我和爷爷在家,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,我们没有什么好菜招待老师们……这是爷爷煮的玉米,您一定要收下。”
当丰登强忍着泪水收下孩子手中的玉米时,小姑娘像自己得了奖状一般高兴地笑了。
义教队员不能忘记:今年暑假支教的最后一天,学生们正在操场上做游戏,却有几个孩子在教室里认真地写着什么。
“时间如一个调皮的精灵,在我们的快乐时光中偷偷溜走,我们虽然不舍,但也不能将你们留下,只希望明年的今天,你们能再次来看看,调皮的我们将会变得更乖更听话……”孩子们歪歪斜斜的字迹,让队员们不禁感激落泪。
这一天,村民们在操场上摆起“百家宴”,以侗乡人最高的礼遇盛情款待义教队员。一次又一次的握手,一杯接一杯的敬酒,让队员们醉了,幸福地醉了。
临别,一位老伯语重心长地对义教队员们说:“看到你们,我似乎看到了大山孩子的希望。我老了,没有能力改变这里了,就靠你们了……”
“我们还会再来的!”
这是“小雨滴”的承诺,更是青春的承诺。
田野上的欢乐
孩子们从来没有出过大山,对城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
在星空(中国)的画室里,孩子们在义教社队员的帮助下,拿起五色画笔,画出心中的梦想
“小雨滴”义教社的队员们在大街上募捐,社会爱心人士积极捐款